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库尚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官网!

展开

在线客服

  • 客服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客服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电话:13651735773
  • 微信图标
  • 微信:13651735773

1060铝板渐进成形极限及影响因素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9-11-27 01:01:41  浏览量:610返回列表

金属板料件作为金属零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应用广泛,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 金属板料零件小批量、多品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冲压成形因其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长、成本高等限制, 在小批量、多品种的板料零件成形中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各国学者将目光投向适合小批量、多品种零件生产的渐进成形技术, 进行了大量研究[1,2,3], 得到了不少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渐进成形属于胀形类变形, 板料破裂在渐进成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何较好地预测和防止板料破裂, 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 渐进成形多采用极限半锥角[4,5]和成形极限曲线 (FLC) 来判定其成形极限[6,7,8,9]。课题组前期发现, 由于渐进成形时变形区金属和非变形区金属的相互牵扯, 采用极限半锥角来判断变锥角零件的渐进成形极限误差较大。应变成形极限曲线作为板料成形过程中零件破裂的判据, 在普通冲压中的应用已较为成熟。鉴于此, 渐进成形极限曲线也得到了重视。

大量研究表明, 渐进成形极限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且远高于传统冲压的成形极限曲线。Filice L等[6]利用三轴数控机床, 采用球形工具头和交叉的成形轨迹, 研究了1050铝板的成形极限, 得到了一条斜率近似为-1的成形极限曲线。李磊等[7]采用数值模拟与Oyane韧性断裂准则相结合的方法, 预测了厚1.5 mm的LY12硬质铝板的渐进成形极限, 并指出变形均匀是渐进成形高成形极限的原因。王进等[8]针对渐进成形无统一制作标准, 而实验制作的渐进成形极限曲线较短的问题, 采用渐进成形圆弧沟槽、十字交叉圆弧沟槽获得了一条较长的1060铝板料渐进成形极限曲线。柏朗等[9]采用渐进成形不同形状锥形零件, 在大量实验基础上, 获得了一条较长的1060铝板渐进成形极限曲线。

截止目前, 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获得, 这要求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耗时耗材, 且尚无统一的制作标准, 而理论预测的研究也相对匮乏。成形中各工艺参数对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的高度必然有一定影响, 但目前尚缺乏报道。本文研究采用Lemaitre韧性断裂准从理论上对渐进成形极限曲线进行预测, 并将其与实验绘制的成形极限曲线进行对比, 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层间距、工具头转速、工具头进给速度以及工具头半径对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的影响。

1 成形极限理论研究

1.1 Lemaitre韧性断裂准则

Lemaitre韧性断裂准则是在Lemaitre损伤力学的基础上建立的, 该准则可以较好地预测铝合金材料的破裂[10], Lemaitre韧性断裂准则见式 (1) :

 

 

式中:I为破裂积分值, 当I<1时, 零件安全, 当I=1时, 零件刚好破裂, 当I>1时, 零件破裂; 为等效应变; 为断裂处的第1主应变; 为等效应力;σm为平均应力;C和p为与材料相关的常数, 由实验获得。

1.2 材料常数的确定

Lemaitre韧性断裂准则中的C和p值为与材料相关的材料常数。将两组不同极限应变点代入到韧性断裂准则中建立方程, 确定材料常数C和p值[10]。为使板料在不同应变路径下破裂, 进而获得两组不同的极限应变, 设计两个不同形状的零件, 如图1所示。采用渐进成形工艺成形两个零件直至零件破裂, 获得不同应变路径下零件的极限应变值, 见表1。成形时工具头半径为4 mm, 层间距为0.5 mm, 工具头转速为1200 rad·min-1, 进给速度为500 mm·min-1

图1 零件形状与几何尺寸

图1 零件形状与几何尺寸   下载原图

Fig.1 Shape and geometry size of parts

(a) 零件1 (b) 零件2

(a) The first part (b) The second part

表1 不同路径下板料极限应变     下载原表

表1 不同路径下板料极限应变

假设板料变形服从Hill厚向异性二次屈服函数, 其应力三轴度公式[10]为:

 

 

式中:β为应变比, 1和ε2分别为第1主应变和第2主应变;r为各向异性系数。

1060铝的各向异性系数r取0.88, 联立式 (1) 和式 (2) , 求得材料常数p=-0.406, C=1.459。

1.3 成形极限曲线预测

等效应变公式和塑性变形体积不变的应变条件分别见式 (3) 和式 (4) , 其中ε3为第3主应变。

 

 

联立式 (1) 、式 (2) 、式 (3) 和式 (4) , 可得到板料平面上两个主应变的关系, 如式 (5) 所示:

 

 

根据式 (5) , 取不同应变值ε1和ε2使得I值为1, 得到的ε1和ε2即为板料断裂时的极限应变点。将得到的极限应变点以坐标 (ε1, ε2) 的形式, 描绘于以第1主应变ε1为纵坐标、以第2主应变ε2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 拟合各点得到1060铝板渐进成形极限曲线, 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 渐进成形极限曲线为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其高度远高于普通冲压时的成形极限曲线。

图2 理论预测成形极限曲线

图2 理论预测成形极限曲线   下载原图

Fig.2 FLC of theoretical prediction

2 成形极限实验研究

为绘制渐进成形极限曲线, 采用渐进成形工艺加工不同形状零件, 获得不同应变路径下的极限应变点。在图1中零件1、零件2的基础上增加零件3、零件4, 零件3和零件4的形状与几何尺寸如图3所示。

图3 增加零件的形状与几何尺寸

图3 增加零件的形状与几何尺寸   下载原图

Fig.3 Shape and geometry size of added parts

(a) 零件3 (b) 零件4

(a) The third part (b) The forth part

借助UG软件生成相应零件的成形轨迹, 设置工具头半径为4 mm, 层间距为0.5 mm, 工具头转速为1200 rad·min-1, 进给速度为500 mm·min-1。渐进成形过程中, 使用厚度为1 mm的1060铝板, 大小为150 mm×150 mm。实验前在板料上印制直径为Φ2 mm的圆形网格簇。实验时, 密切观察工具头的运动, 当听见破裂声或者工具头明显震动一下时, 板料产生了破裂, 机床停止运行。为减少误差, 获得更多的极限应变点, 每个零件加工两个。成形前板料和破裂后板料实物如图4所示。

在零件裂纹附近选取有破裂趋势的网格作为临界破裂网格, 并使用读数显微镜测量临界破裂网格圆的长、短轴大小, 计算得到极限应变点。线性拟合各点得到实验制作的1060铝板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理论预测FLC与实验绘制FLC对比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实验绘制的FLC与理论预测的FLC基本一致, 为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ε2趋近于0.75时, 两曲线有交点, 相差最小;两条曲线的误差, 由左至右, 先减小后增大, 两条曲线的最大误差为5.4%, 理论预测与实验绘制的FLC有较高的吻合度。证明了采用Lemaitre韧性断裂准则所推导的公式能很好地预测1060铝板的渐进成形极限曲线。

图4 成形前板料 (a) 和破裂后板料 (b) 实物图

图4 成形前板料 (a) 和破裂后板料 (b) 实物图   下载原图

Fig.4 Physical diagrams of sheet before forming (a) and broken sheet (b)

图5 理论预测FLC与实验绘制FLC的对比

图5 理论预测FLC与实验绘制FLC的对比   下载原图

Fig.5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prediction FLC and experimental drawing FLC

3 工艺参数对成形极限的影响

3.1 实验条件

为研究层间距、工具头转速、工具头进给速度和工具头半径对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的影响, 成形零件1~零件4以获得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渐进成形极限曲线。成形中, 层间距选取1.5, 1.0和0.5 mm;工具头转速S选取0, 600和1200 rad·min-1;工具头进给速度F选取500, 1000和1500 mm·min-1;工具头半径选取4, 5和6 mm。具体参数见表2。

表2 实验参数     下载原表

表2 实验参数

3.2 结果分析

采用表2中工艺参数获得的不同层间距、工具头转速、工具头进给速度和工具头半径时渐进成形极限曲线分别如图6~图9所示。

图6为不同层间距时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由图6可知, 层间距对渐进成形极限曲线有较大的影响。层间距为0.5 mm时的FLC最高, 层间距为1.5 mm时的FLC最低, 表明随着层间距的减小, 板料越不易开裂, FLC高度越高, 成形性能越好。Golabi S等[11]以变锥角零件的成形高度来衡量零件的成形性能, 得到的结论与本文相符。这主要是因为:层间距越大, 工具头下方变形金属变形越严重, 板料受到的拉应力越大, 越容易产生局部缩颈和破裂。

图7为不同工具头转速时得到的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由图7可知, 工具头转速对渐进成形极限曲线有较大的影响。工具头转速为1200 rad·min-1时, 成形极限曲线最高, 工具头转速为0 rad·min-1时, 成形极限曲线最低, 表明随着工具头转速的增加, 板料越不容易开裂, 成形性越好。这主要是因为:工具头转速越高, 工具头与板料接触部分摩擦产生的热量越多[12], 板料局部升温越严重, 板料塑性越好, 越不容易产生破裂。

图8为不同进给速度时得到的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由图8可知, 进给速度对渐进成形极限曲线有一定的影响。进给速度为500 mm·min-1时所制作的FLC高度最高, 1500 mm·min-1时所制作的FLC高度最低, 表明随着工具头进给速度的增加, 渐进成形FLC有一定的降低, 零件成形性能有所下降。

图6 不同层间距时的FLC

图6 不同层间距时的FLC   下载原图

Fig.6 FLC for different layer spacings

图7 不同转速时的FLC

图7 不同转速时的FLC   下载原图

Fig.7 FLC for different rotation speeds

图8 不同进给速度时的FLC

图8 不同进给速度时的FLC   下载原图

Fig.8 FLC for different feeding speeds

图9为不同工具头半径下得到的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由图9可知, 3种工具头下获得的FLC高度相差不多, 工具头半径为6 mm时所获得的FLC略高于其他两条FLC, 但相差不多。图9表明, 在一定条件下, 工具头半径对成形极限的影响较小, 改变工具头半径对提高渐进成形零件的成形性能作用不大。

图9 不同工具头半径时的FLC

图9 不同工具头半径时的FLC   下载原图

Fig.9 FLC for different tool head radiuses

4 结论

(1) 采用Lemaitre韧性断裂准则能很好地预测1060铝板的成形极限曲线, 预测的FLC与实验绘制的FLC走向基本一致, 两条曲线的最大误差为5.4%, 有较好地吻合度。证明了采用Lemaitre韧性断裂准则来预测1060铝板的渐进成形极限曲线的方法切实可行。

(2) 渐进成形中层间距、工具头转速、工具头进给速度与工具头半径对FLC均有一定影响。层间距越小, 或工具头转速越高, 或进给速度越低, 板料越不容易开裂, 板料成形极限曲线越高, 成形性能越好。工具头半径在一定条件下, 对FLC的高度影响并不明显。